美国降税至35,中国会跟吗?我外交部的回应,已经给出了答案
就在各界猜测中国是否会跟进降税之际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王文斌的回应掷地有声:必须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谈判,美国需先取消2018年加征的所有关税。
要说这场轰动全球的贸易战,还真是一波三折。
时间回到2018年,当时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像一个急于表现的新官上任。
他打着"国家安全"的旗号,二话不说就对中国商品甩出了一记重拳,直接加征25%的关税。
这一下子就把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给打懵了。
面对这种挑衅,咱们中国可不是好欺负的。
立马就祭出了同样的大招,对等征收关税,这就是传说中的"你打我一拳,我还你一脚"。
从那以后,两个大国就像较上劲儿似的,关税你加我也加。
2019年的时候,美国更是变本加厉,对超过36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都加上了关税。
中国二话不说,立马对11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采取了同样的措施。
这下可好,全球供应链都乱了套。
就像一盘散沙,原本井井有条的贸易秩序瞬间变得混乱不堪。
美国老百姓买东西要多掏钱,中国的出口企业也是叫苦连天。
经过一番拉锯战,到了2020年1月,两国总算是稍微消停了一下。
双方签署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,中国答应多买点美国的东西,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。
但是关税这个老大难问题,说实话还是没解决。
就这样,两国之间的气氛一直处于一种不咸不淡的状态。
谁也不让谁,谁也不服谁。
直到2024年,特朗普又重新坐上了总统宝座。
这一次,他好像打算换个打法,玩起了"软硬兼施"的套路。
这场贸易战,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。
特朗普这次的降税大招,可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。
这位"商人总统"玩了一手漂亮的"化整为零"。
他把中国商品分成了两类,一类是"非战略物资",另一类是"战略物资"。
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名字,其实就是区别对待。
非战略物资包括手机、衣服、玩具这些老百姓天天用的东西。
这些商品的关税从145%降到了35%,看起来降幅不小。
但是战略物资,比如半导体、药品、高端机械这些高科技产品。
呵呵,关税依然牢牢钉在100%以上,纹丝不动。
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"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"。
降低日用品关税是为了安抚美国老百姓。
毕竟物价飞涨,民怨沸腾,得给点甜头尝尝。
但高科技产品继续保持高关税,这就是典型的"卡脖子"战术。
生怕中国在科技领域追上来,使出浑身解数也要阻止。
这不就是老美一贯的"双标"套路嘛。
2024年美国的通货膨胀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。
农民和大企业叫苦连天,怨声载道。
中国的报复性关税让美国的大豆和玉米卖不出去。
农民们收入大幅缩水,很多人都快撑不下去了。
制造业就更惨了,供应链断裂,成本暴涨。
特朗普这招降税,表面上是在示好,实则是在施压。
他在白宫的讲话可是说得清清楚楚:"中国必须展现出诚意,否则我们还有其他手段可以施用。"
这话听着就不太友好,摆明了是在威胁。
想用这种方式把中国拉回谈判桌,然后再狮子大开口。
说到底,特朗普这是想玩一出"欲擒故纵"的把戏。
降低一部分关税,看似是在让步。
实际上是想借此机会,继续在科技领域对中国进行打压。
这种小聪明,说白了就是"又想当婊子,又想立牌坊"。
面对特朗普的这番"小把戏",中国的反应可以说是干脆利落。
外交部发言人王文斌的回应,直接把事情说到点子上。
"要谈可以,但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。"
"美国必须先取消2018年加征的所有关税,否则免谈。"
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,底气十足。
说实话,这种强硬的态度背后,是有真本事支撑的。
你看咱们的经济数据就知道了。
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稳定在5.3%。
今年第一季度经济总量更是突破了29.6万亿元。
这些数字可不是吹出来的,是实打实的成绩单。
不过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影响。
有些制造业企业确实感受到了压力。
但是咱们早就想好了对策。
一方面在越南、泰国建厂,曲线救国。
另一方面加大对非洲、拉美的出口力度。
特别是"一带一路"沿线国家,预计增长能达到15%。
这不就是"大树底下好乘凉"变成了"广种薄收"嘛。
国务院也没闲着,推出了一系列刺激措施。
大搞基础设施建设,支持中小企业发展。
虽然出口增长可能降到3%。
但是这又何妨?咱们内需市场本来就大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看不下去了。
他们的总裁警告说,贸易战持续发展对谁都没好处。
欧盟贸易专员也坐不住了。
呼吁中美赶紧达成解决方案,别把全世界都拖下水。
倒是越南和墨西哥趁机捡了个漏。
接到了不少从中国转移的订单,小赚了一笔。
全球股市就跟坐过山车似的,投资者提心吊胆。
有人说这是缓和的信号,有人却觉得暴风雨要来了。
从美国突然宣布降税,到中国外交部的强硬回应。
这场新一轮的较量,已经拉开了帷幕。
看似是简单的数字变化,实则暗藏玄机。
没有诚意的让步,换不来真诚的回应。
只有回到平等互利的谈判桌前,才能找到双赢的出路。
这场贸易战的未来,正在两国的博弈中慢慢展开。
